其实,“男人都是大猪蹄子”这句话,不仅适用于《延禧攻略》和《如懿传》这样的清宫剧,同样也在《琅琊榜》中得到了验证。
当年靖王与林家小殊情同手足,形影不离地度过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。然而,最终他却未能认出梅长苏就是他心心念念的小殊。
相比之下,霓凰这个青梅竹马的朋友反而更敏锐,即便男女有别见面机会有限,她还是比靖王更早识破了真相。而静妃,更是凭借细微的线索洞察了一切。
霓凰之所以能够认出梅长苏,是因为她与小殊曾经青梅竹马、心意相通,再加上女人那种直觉般的第六感,以及当年为她解围留下的蛛丝马迹,多次见面后,她终于确认了他的身份。
然而,静妃则更加令人惊叹。她只凭一本《翔地记》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破绽,再结合麒麟才子甘愿舍近求远辅佐郡王这一反常举动,就几乎确定了梅长苏的真实身份。
或许,“梅”这个字眼触动了她的记忆——“梅岭”的“梅”,也是“梅石楠”的“梅”;而“长音通藏”,“苏”又与“殊”同音。这些细节引发了她深层次的怀疑。
最令人震撼的是,一个消失十二年的故人,一个被认为已死去十二年的灵魂,仅凭儿子偶尔提起的一些话语和那些零星线索,静妃就敢断定他是林殊。
即使没有直接证据,无论是屡次送糕点避开靖王最爱的榛子酥,还是景琰误会梅长苏时她严厉地指正,这一切都表明,在未见到梅长苏之前,静妃已经肯定他就是林家小殊。
血溅梅岭
林殊随父出征大渝时年仅十七,而化名为梅长苏回到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京城时,他已接近三十岁。
二十多年过去,如果不是因为对林燮深厚的喜爱,又怎会将一个孩子(小时候吃榛子酥有不良反应)的事情铭记于心这么多年?为了求证,她追随皇帝前往猎宫,终于见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谋士——梅长苏。
几句对话便让她看透了林殊的真面目,这一刻,她不再是念念不忘,而是心碎欲裂。作为琅琊阁老阁主的弟子,她怎会不了解火寒毒这种天下奇毒?
即使一向如泰山般沉稳的静妃也在这一刻失态,甚至是在自己儿子的面前。然而,静妃终究是静妃,很快就明白了小殊的用意,于是与林殊联手隐瞒真相,不让自己的儿子知晓。
因过于心疼林殊,静妃希望他能抽身而退,并承诺剩下的事情由她来完成。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认为静妃能够做到,但我相信,即使梅长苏全身而退,静妃也一定可以帮助靖王登上高位,为赤焰案翻案。
让我们看看剧中这位静妃的表现。在那吃人的深宫大院里,要引人注意并不难,难的是隐藏锋芒,在暗潮涌动的后宫中保持低调多年。
如果靖王没有选择争夺皇位之路,静妃或许会这样平淡地度过余生,对她而言,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。很多时候,并非静妃做不到,而只是因为她志不在此,不愿去做罢了。
再来看揭穿宫女小新的情节,说实话,如果不是静妃分析出来,我也以为这个人毫无破绽。然而,这么精心策划的一切,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出现在关键环节呢?
这是一条公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