瞧瞧看 瞧瞧看

广电总局再发管理提示,直指微短“神剧”乱象并有清晰指向

来源:网易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23   浏览次数:748

7月21日,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《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》,直指当前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中的“神剧”现象,同时对出现的悬浮化、低质化倾向予以及时纠正。



(一)

管理提示首先对各级政府、媒体、平台、制作机构、社会团体乃至普通大众,积极利用微短剧这一极富活力、影响广泛的新大众文艺样态,怀着最朴素的情感,加入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之中表示肯定,认为推动微短剧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,极大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

但是,管理提示同时强调,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出现极强人设,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,让用户产生“神剧”观感,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,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。

从管理视角来讲,管理提示既是对主旋律作品创作方向的正本清源,也是对网络视听行业生态治理的深化推进,折射出新时代文艺创作在守正创新中的发展逻辑。

(二)

应当讲,在微短剧创作热潮的背后,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,那就是当微短剧叙事创作遭遇流量逻辑之时,“流量裹挟”有可能成为一个最大的变量

微短剧作为新兴的文化产物,凭借其短平快的叙事节奏和低门槛的传播特性,成为各种题材创新表达的重要载体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.62亿。在2025年抗战胜利纪念节点更催生了大量相关作品

然而,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戏剧张力与流量变现,陷入“为爽而爽”的创作窠臼

比如,历史虚无的“神剧化”,将现代技术粗暴嫁接至抗战场景,主角拥有“超时空”能力或“奇功神技”,形成“我方超人化、敌方弱智化”的幼稚叙事。此类作品以解构历史的娱乐化姿态,消解了抗战精神的严肃性

再如,价值矮化的“伪主题”,将家国叙事简化为个人复仇故事,或将民族大义强行植入言情、玄幻框架,导致历史逻辑断裂。例如某些剧情将战场胜利归因于主角“开挂式”操作,而非集体智慧与牺牲精神。

这些现象不仅违背军事常识,更是误导公众认知,尤其对青少年历史观塑造构成潜在威胁

对此,管理提示要求,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,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、制作、宣发的主体责任,加强内容审核把关,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,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,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“奇功”“神技”,摒弃“我方超人化、敌方弱智化”的幼稚化剧情,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,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

(三)

很多业内人士发现,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多次以管理提示的方式,对微短剧行业的创作、传播、创新表达提出相关管理意见,从管理层面来讲,管理提示并非简单的行政干预,而是体现了网络视听治理范式的迭代升级,那就是治理逻辑的深层转向,即从“内容管控”到“价值引领”

比如,针对责任主体方面,要求制作方、播出平台、宣发机构共同承担内容审核责任,构建“全链条问责机制”;在创作导向上,提出允许艺术加工,又划出“不可为”的红线,如禁止将抗战胜利归因于偶然性“奇功意巧”,强调需符合历史逻辑与军事规律。

这种治理策略,标志着网络视听行业从“被动纠偏”向“主动建构”的跨越,旨在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动态平衡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当前微短剧行业生态面临着在规范中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任

从创作端来看,倒逼从业者从“流量思维”转向“价值思维”,优质作品需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找到平衡点,通过细节还原与情感共鸣实现主旋律创新;在平台端,则加速淘汰粗放运营模式,探索“正能量流量扶持计划”;在用户端,需要积极培育更具历史纵深感的审美取向,通过弹幕互动、知识弹窗等交互设计,在娱乐消费中嵌入历史科普功能,引导观众从“看爽”转向“看懂”

目前,全面提升网络视听领域治理能力,完善节目类视听内容管理,是广电总局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,其中制定《微短剧管理办法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,意在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并举上下功夫。

此次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,本质上是关于历史记忆的守护与重构,同时有着清晰指向,那就是要求创作者和平台在创新表达与历史敬畏之间寻求平衡,从而形成让历史照进现实的创作自觉

当“短平快”的传播形态遭遇厚重的历史叙事,创作者既需保持对艺术创新的热情,更要常怀对历史真相的敬畏。唯有在规范与自由的辩证统一中,才能让微短剧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载体,而非消解集体记忆的文化快餐


THE END
681
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
登录账号
网站公告

这是一条公告